宁波12地追“新”记 宁海“双擎”融合出新焕彩
时间: 2025-02-14 09:03:45 | 作者: 压铸模具展示
县域经济是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柱。去年,宁波有6个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前20强,10个区(县、市)财政总收入均超百亿元。慈溪、余姚、宁海、象山四地上榜全国总实力百强县(市)。
今年以来,宁波经济向“新”态势良好,新兴起的产业引领增长。为挖掘和展现县域层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中国宁波网推出“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行宁波12地追新记”系列,聚焦全市10个区(县、市)和2个功能区的追“新”故事,本期关注宁海模具、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合之下的“新面貌”。
本月2日,在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宁波南滨建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件汽车底盘零部件生产线项目开工。现场,人们的眼角上扬,笑容绽放。背后,掩不住的是雄心。
上月底,地处力洋镇的宁波吉海模具公司传出喜讯:该公司汽车模具走出国门,打入俄罗斯、南非市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今年,宁波吉海模具公司预计实现年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60%以上。
近两年来,宁海在传统优势产业布局“新赛道”,“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成为一道闪亮的融合创新“风景线”。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度高、研发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重点区域。
今年前10个月,宁海“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77.6亿元,同比增长11.9%。
传统块状产业,如何出新焕彩?调研组深入宁海,进行专题调研,为您揭开“老树发新枝”背后的谜团。
走近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记者眼前一亮,车间宽敞明亮,科技感十足。一条条新能源电池盖板安全结构件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作,产品源源不断走下流水线。
这条智能化产线,倾注了“震裕科技”追赶风口、打造“第二主业”最深的期待。
“震裕科技”是宁海土生土长的一家模具企业。随着汽车行业对模具、铸件的旺盛需求,这家企业也加快朝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领域拓展,很快,“震裕科技”感受到强劲的“推背力”。
“这条新能源电池盖板安全结构件生产线两年前投产,历经多次优化。今年,生产线引入带有AI深度学习功能的六面外观检测机,生产效率比过去提升60%,日产量达到130万件,而人力成本则一下子就下降。”公司生产运行总监曹军和记者说。
“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化学效应,远不止于此。与新能源“无缝接轨”后,“震裕科技”在传统模具领域积累的经验,有了新的舞台。
依托精密级进冲压模具形成的优势,“震裕科技”在国内首创模内点胶工艺、开发出胶粘电机铁芯产品,成功降低了电机运转过程中的热损耗。
“震裕科技”人力行政总监林雄俊告诉记者,凭借这些技术,一辆新能源汽车能多开7%的里程数。
和“震裕科技”相似,在宁海,模具行业的一些规上企业,大多有着相同的“生长故事”:从模具起家,走向与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合,进而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焕发“第二春”。
在位于宁波宁海天明西路和西环路交叉口的蔚来换电站,一辆蔚来汽车正在换电。换电台轻轻升起,紧贴车辆底盘,接着传来拆卸与重新安装电池的声音,安装好后,换电台缓缓落下,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不需要任何人工操作,而换电的时间也短得让人吃惊。
看似简单的汽车换装电池,其实里头大有学问。一个小小的连接头,就能轻松实现让新能源汽车“即充即走”。
这一产品是宁波大雅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杰作。大雅从生产汽车模具起家,站在新能源的“风口”,着手生产换电型新能源汽车液冷快换接头组件。
“该产品属于国内首创首产,目前在液冷换电车型市场占有率达到90%。”大雅公司CEO潘海峰和记者说,公司产值每年保持着30%以上的增幅,预计今年将达到1.4亿元。
汽车行业是目前使用模具类型最多、模具用量最大的行业。在宁海,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的迭代更新,带动着模具行业向高端化发展,模具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实现了“深层次地融合”。
目前,宁海“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从业人员逾5万人,专业制造厂家500余家,加工公司和车间1500多家。
自动化设备将五六种不一样的材质的橡胶一次性挤出,历经裁切、拼接等10余道工序后,由AGV小车上自动行驶配送、转序至目标区域12月4日,记者在建新赵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真真切切感受了一回智能工厂的“无限可能”。
“整条产线小时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建新赵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春学告诉记者。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使得下游企业对高品质密封条、减震底盘等产品的需求不断的提高。专攻密封系统、底盘系统、减震系统等汽车零部件细致划分领域的建新赵氏科技公司,从搭建智能化生产线入手,追求“品质”和“效率”的双赢。目前,仅在该公司底盘生产车间,就投放了超过600个工业机器人。
“由于断面异形的柔软密封条在插入模具过程中会发生形变,长期以来,这一过程一直需要人工完成。我们着手研发密封条插入模具自动化装置及其成型设备,搭建无人化智能工厂,以解决这一痛点。”陈春学说。
在数智化时代,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各类海量数据随之产生。而这,为产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依托海量数据,宁海县不断快速推进汽车零部件、模具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去年,宁波成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宁海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明确“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作为全县重点实施领域,争取到73个试点项目名额。
目前,宁海已有37家企业申报。同时梳理形成适配宁海“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改造“N+X”清单。
宁波方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是宁海众多推动数字化升级企业身影里的一个,“通过数字化工厂系统,我们也可以把工厂生产管理中的数据全部收集起来,通过对数据来进行分析,实现问题的精确定位,为企业降本增效。”公司运营总监卢佳说。
依托数字化改造,方正的设备综合利用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20%,库存准确率提升到99%以上。
“我们将深化模具与汽车零部件融合发展路径,着力构建原材料及加工设备模具制造汽车零部件及整车产业链群,巩固提升模具产业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宁海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面对日益加速的市场变化,企业也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人才!
“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招聘在校大学生,为企业储备人才。但试用期过后,效果很不理想,10个人当中只留下1人。”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邬荣武坦言。
兴利汽车模具的困局,并非个例。宁海县较早就开展校企合作,把车间变成课堂,培养技术工人,但合作中发现,一边是高校缺乏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的系统课程,一边是企业的技工师傅“会做会用不会教”,这使得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人才培养效能低。
这些年,宁海在企业深深的困惑中,探索出一条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的人才引育模式,并于2021年4月19日在全省首建“产业人才学院”,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起来。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负责搭建平台,确定实施服务的第三方专业人才机构,而第三方专业人才机构成为连接校企的新“桥梁”,既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又为学生设计实训课程。
“通过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配企业需求,我们快速建立了人才队伍。”总经理邬荣武称,近三年,兴利模具产值年均增长5.6%,获得8个发明专利、23个实用新型专利。
吉林农业科技大学学生柳桢琨在大三时来到兴利汽车模具,完成模具设计岗位的实训课程后,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实现了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衔接”。
“实训期间,不仅有车间组长进行针对性讲课,还有老师傅一对一培训指导,上手非常快,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全部课程。”柳桢琨说,“跟同期毕业的其他同学相比,我不仅实现了快速就业,而且待遇也比其他同学更高。”
在这一场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中,宁海产业引擎轰鸣,驱动着宁海制造业向高能级,加速越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县域经济是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柱。去年,宁波有6个区(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前20强,10个区(县、市)财政总收入均超百亿元。慈溪、余姚、宁海、象山四地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今年以来,宁波经济向“新”态势良好,新兴产业引领增长。为挖掘和展现县域层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中国宁波网推出“新质生产力一线调研行宁波12地追新记”系列,聚焦全市10个区(县、市)和2个功能区的追“新”故事,本期关注宁海模具、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合之下的“新面貌”。
本月2日,在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宁波南滨建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年产3000万件汽车底盘零部件生产线项目开工。现场,人们的眼角上扬,笑容绽放。背后,掩不住的是雄心。
上月底,地处力洋镇的宁波吉海模具公司传出喜讯:该公司汽车模具走出国门,打入俄罗斯、南非市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今年,宁波吉海模具公司预计实现年产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60%以上。
近两年来,宁海在传统优势产业布局“新赛道”,“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成为一道闪亮的融合创新“风景线”。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度高、研发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重点区域。
今年前10个月,宁海“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77.6亿元,同比增长11.9%。
传统块状产业,如何出新焕彩?调研组深入宁海,进行专题调研,为您揭开“老树发新枝”背后的谜团。
走近宁波震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厂区,记者眼前一亮,车间宽敞明亮,科技感十足。一条条新能源电池盖板安全结构件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作,产品源源不断走下流水线。
这条智能化产线,倾注了“震裕科技”追赶风口、打造“第二主业”最深的期待。
“震裕科技”是宁海土生土长的一家模具企业。随着汽车行业对模具、铸件的旺盛需求,这家企业也加快朝着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领域拓展,很快,“震裕科技”感受到强劲的“推背力”。
“这条新能源电池盖板安全结构件生产线两年前投产,历经多次优化。今年,生产线引入带有AI深度学习功能的六面外观检测机,生产效率比过去提升60%,日产量达到130万件,而人工成本则大幅下降。”公司生产运营总监曹军告诉记者。
“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化学效应,远不止于此。与新能源“无缝接轨”后,“震裕科技”在传统模具领域积累的经验,有了新的舞台。
依托精密级进冲压模具形成的优势,“震裕科技”在国内首创模内点胶工艺、开发出胶粘电机铁芯产品,成功降低了电机运转过程中的热损耗。
“震裕科技”人力行政总监林雄俊告诉记者,凭借这些技术,一辆新能源汽车能多开7%的里程数。
和“震裕科技”相似,在宁海,模具行业的一些规上企业,大多有着相同的“生长故事”:从模具起家,走向与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合,进而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焕发“第二春”。
在位于宁波宁海天明西路和西环路交叉口的蔚来换电站,一辆蔚来汽车正在换电。换电台轻轻升起,紧贴车辆底盘,接着传来拆卸与重新安装电池的声音,安装完毕后,换电台缓缓落下,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人工操作,而换电的时间也短得让人吃惊。
看似简单的汽车换装电池,其实里头大有学问。一个小小的连接头,就可以实现让新能源汽车“即充即走”。
这一产品是宁波大雅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杰作。大雅从生产汽车模具起家,站在新能源的“风口”,着手生产换电型新能源汽车液冷快换接头组件。
“该产品属于国内首创首产,目前在液冷换电车型市场占有率达到90%。”大雅公司总经理潘海峰告诉记者,公司产值每年保持着30%以上的增幅,预计今年将达到1.4亿元。
汽车行业是目前使用模具类型最多、模具用量最大的行业。在宁海,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的迭代更新,带动着模具行业向高端化发展,模具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实现了“深度融合”。
目前,宁海“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从业人员逾5万人,专业制造厂家500余家,加工企业和车间1500多家。
自动化设备将五六种不同材质的橡胶一次性挤出,历经裁切、拼接等10余道工序后,由AGV小车上自动行驶配送、转序至目标区域12月4日,记者在建新赵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真真切切感受了一回智能工厂的“无限可能”。
“整条产线小时生产,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建新赵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春学告诉记者。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兴起,使得下游企业对高品质密封条、减震底盘等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专攻密封系统、底盘系统、减震系统等汽车零部件细分领域的建新赵氏科技公司,从搭建智能化生产线入手,追求“品质”和“效率”的双赢。目前,仅在该公司底盘生产车间,就投放了超过600个工业机器人。
“由于断面异形的柔软密封条在插入模具过程中会发生形变,长期以来,这一过程一直需要人工完成。我们着手研发密封条插入模具自动化装置及其成型设备,搭建无人化智能工厂,以解决这一痛点。”陈春学说。
在数智化时代,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各类海量数据随之产生。而这,为产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依托海量数据,宁海县不断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模具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
去年,宁波成为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宁海结合区域产业特色,明确“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作为全县重点实施领域,争取到73个试点项目名额。
目前,宁海已有37家企业申报。同时梳理形成适配宁海“模具+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的数字化改造“N+X”清单。
宁波方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是宁海众多推动数字化升级企业身影里的一个,“通过数字化工厂系统,我们能够把工厂生产管理中的数据全部收集起来,通过对数据做多元化的分析,实现问题的精确定位,为企业降本增效。”公司运营总监卢佳说。
依托数字化改造,方正的设备综合利用率提高20%,经营成本降低20%,库存准确率提升到99%以上。
“我们将深化模具与汽车零部件融合发展路径,着力构建原材料以及加工设施模具制造汽车零部件及整车产业链群,巩固提升模具产业特色优势,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宁海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而面对日益加速的市场变化,企业也有了更加迫切的需求人才!
“多年前,我们就开始招聘在校大学生,为企业储备人才。但试用期过后,效果很不理想,10个人当中只留下1人。”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邬荣武坦言。
兴利汽车模具的困局,并非个例。宁海县较早就开展校企合作,把车间变成课堂,培养技术工人,但合作中发现,一边是高校缺乏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的系统课程,一边是企业的技工师傅“会做会用不会教”,这使得合作大多停留在浅层次,人才教育培训效能低。
这些年,宁海在企业深深的困惑中,探索出一条政府、高校、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四方联动”的人才引育模式,并于2021年4月19日在全省首建“产业人才学院”,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起来。
在这一模式中,政府负责搭建平台,确定实施服务的第三方专业人才机构,而第三方专业人才机构成为连接校企的新“桥梁”,既为公司可以提供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又为学生设计实训课程。
“通过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配企业需求,我们快速建立了人才队伍。”总经理邬荣武称,近三年,兴利模具产值年均增长5.6%,获得8个发明专利、23个实用新型专利。
吉林农业科技大学学生柳桢琨在大三时来到兴利汽车模具,完成模具设计岗位的实训课程后,转正成为正式员工,实现了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衔接”。
“实训期间,不仅有车间组长进行针对性讲课,还有老师傅一对一培训指导,上手非常快,不到一年就完成了全部课程。”柳桢琨说,“跟同期毕业的其他同学相比,我不仅实现了快速就业,而且待遇也比其他同学更高。”
在这一场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中,宁海产业引擎轰鸣,驱动着宁海制造业向高能级,加速越升
关注我们
官网公众号
官网公众号